外国的语言文字,与中文有很大不同,可是着一场外国影片,从人物的动作,到说话时的口型都和国产影片差不多,这到底是怎么搞的?
原来,一部外国影片从翻译到上映,要经过译制人员做很多工作才能完成。我国翻译的影片,大都是选择思想健康,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片。首先是由可译人员把需要译制的影片的对白、解说、旁白、歌词等,由外语译成中文剧本,并且要求译出的台词形象、生动,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原片的风格。另外,在翻译时,预先还要根据外文的音节、节奏,考虑到中文的字数,使口型的长短和停顿间隔相差无几。
影片翻译成中文台词以后,要进行初对、复对、实录等项工序。初对,就是由翻译、导演和一位具有一定配音经脸的口型员参加,检脸译文与原片的每一段戏,每一字句的意思是否吻合,以便最后确定译文,进而使翻译出的影片口型长短吻合,语言节奏吻合,与角色的动作和人物情感吻合。影片在译制过程中,为了工作方便,一般由剪接的同志把影片分成若干可以放映半分钟左右的小段,便于循环放映,这样对初对和正式配音都很方便。初对完成以后,就要根据影片中的角色挑选分配配音演员,安排录音师和效果人员进行复对。这项工作主要是配音演员根据初对后定的剧本来熟悉自己的角色,掌握口型的长短、节奏和揣摩人物的感情,既做到u声似”,又做到“神似”,使翻译出的影片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。
实录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。配音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,面对银幕上放映的画面,在话筒前象演出一样进行配音,各种效果人员也根据影片上的情节,配上相应的音响,使翻译出的影片更加真实。实录完成后,就要进行录音合成。大部分翻译片中间的音乐效果都有国际素材(无台词、效果的音乐),也有少数影片,没有国际素材,必须把中文对白时缺少的音乐和声响,采用补、借、配、录的方法进行弥补。这样,一部完整无缺的翻译片,就可以和观众见面了。